2014年5月25日 星期日

[學業這條路] 為什麼我先選擇服兵役,而不是考研究所?


你是否跟照片中的小姐一樣在尋找人生中的路呢?
看看我這篇找尋人生道路的文章吧!

有朋友問我說,為什麼我先選擇服兵役,而不是考研究所?
首先這個問題就要先談論到,研究所的本質是什麼?
研究所顧名思義就是研究一門科目的場所。

因為應徵者有深入研究過一門科目(也許是該行業最需要的科目),所以企業主因此給予較高的薪資。
但是現在的人似乎本末倒置得很厲害,為了加薪,所以去研究這門科目。
又很糟糕的是,往往這門科目並不是應徵者有興趣的科目,只是讀得來,只是可以加薪。
應該再來寫篇:什麼樣的人應該讀研究所?(以後再說吧!)

為什麼我選擇先服兵役,而不是考研究所?

因為大學畢業的我當時還不確定喜歡什麼科目,還不確定喜歡什麼領域,還不確定我需要什麼資源,所以先服兵役。未來預計先工作或是到處走走看看(不一定要出國),如果到時工作做得好(做得好這件事又可以寫一篇文章了Orz),就不需考研究所了。如果工作上有些需要,再去考我需要該科目的研究所或是進修。

另外,我也看清了問題:我不要為加薪而考研究所這件事。

我們往往有些迷惑與困惑
不知道是不是該繼續念下去這科目,或是說不知道是不是有些事總是卡在中間。
我們就會覺得就有一丁點行尸走肉,好像在完成什麼「只是」、「應該」、「好像」要完成的事一樣?
如果說完全不想要從事自己所念的科目,並且當下迷惘、困惑(基本上我就認為這是一個很大的警訊!)我們就是該轉換跑道了!

那我們就不應該繼續了解、鑽研這個領域了。我們應該立即找有興趣的事情做。就算在原本有賺錢的地方打工、上班也好。就去努力工作,就會發現我們工作上的熱情之所在,以及那項熱情我們會不會有能力不足的地方,有的話,就不管是教育體制內或體制外自修,再去修煉。

工作方面,如果沒有興趣了或是覺得再也學習不到特別的技能,那就辭了吧!

工作的結束,很好決定,或許研究所的結束,不像工作的結束那般簡單就可以下決定,反之,是個比較難做的決定,因為有很多壓力:朋友、同學、家族親戚的壓力。但好好想想,我們會有決定的,不管是繼續或是結束的決定。

我覺得如果沒有特別經濟壓力,或是被誰規定一定要怎樣地發展,其實也可以休息一年兩年(男生服完兵役後),到處走走看看,不一定要出國走走看看,想想世界是什麼樣子,想想自己是什麼樣子,想想自己和世界可以用怎麼樣的形式連接在一起,或許之後會更有方向。

我在迷惘的時候,也常常覺得自己當下在做的事,都是在浪費時間,很想撞牆。
但想通後的我,在我來看,沒有什麼事情是浪費時間的!
因為就算我們現在「發呆」也是為等一下過後的「集中精神」做準備。
我沒有特別迷信,但是我相信前面種種都是在為後來種種做準備。

大一的我,也認為我選擇錯跑道,所以我考轉學考。
(可以參考:[教育] 那些年,我們考轉學考的日子(轉學考VS重考)
但四年後現在的我才發現,我根本沒有浪費時間,沒有考轉學考,我不會知道原來還有很多知識(考轉學考時準備的科目以及準備考試時看的一大堆課外書)可以供我去學習與探究。沒有去新竹,我不會知道新竹這個城市的風土民情以及物價時事等等。

而我的朋友,就是因為這一年,才讓他完全了解,他完全不喜歡某個領域。如果沒有這一年,或許他還要去某某領域的公司或是其他相關領域的公司工作,或是先當兵後才去這些公司上班,他才知道他喜不喜歡這些領域,況且,也許他去了公司上班後會有更多的無奈與現實的壓力等等讓他無法像現在一樣可以自由地選擇要做或是不要做的決定。

我們當下一定覺得浪費時間,但我也藉由去新竹,知道我自己對於英語教學沒有持續下去的興趣(並不是英語教學不好,只是我沒有興趣罷了)。而我朋友也藉由這一年了解自己雖然讀得來這科目,但卻沒有特別的熱誠。

現在我們才23歲,如果在如此年輕的片刻就要逼著自己做自己沒有興趣但是做得來的事情當作職業、餬口。那麼未免也太悲慘了。放手勇敢做自己有興趣但是也許現在此時此刻或是這幾年內根本賺不了什麼錢,但是自己就是非常有興趣的事情吧!

以我為例,我現在對於股票非常的有興趣,另外,對於教育系統的改革與問題的討論非常地有興趣。我現在每天都在分析股票、看許多有關世界產業分析的書籍與網路資料,進而翻譯財經、科學外文網站資料跟華語讀者分享。另外我也在此部落格(吃飽琛著)寫許多教育相關理念的文章,和大家討論與分享。泛科學科學網站上我也寫過一些科學文章

除了原本美食的部落格吃飽琛著以外,我還有一個叫做「就是買股票」的股票財經部落格粉絲團。這就是我藉由興趣找到的方向。雖然我現在還沒有下定決心是不是要考個分析師或是營業員或是去考證券金融的相關研究所,但是我就是在我可以努力的教育體制外的自修範圍,努力吸收知識進而產出文章跟大家分享與討論,因而留下努力的痕跡。不只讓別人看到,也讓我自己更加增強自己前進的動力。

不過我現在不覺得我是在培養第二專長,而是我找到我目前(我不敢說十年二十年後會是不是依舊如此)我最感興趣的事情:股票、教育、攝影。因為找到了,所以我很認真在做,也許不久的將來,這些技能會變成比我原本的第一技能(英語教學),對我來說還要更加好用以及更加上手的工具也說不一定。只是我就是聽著我自己的心,隨著我自己的意思去做。不委屈自己,就任憑自己的能力能走多遠就走多遠,就細心呵護它,讓它能走多遠就走多遠。

老朋友說他好像一直在為難自己
我回答,是呀。

不只是他在為難自己,我們社會上每一個人都在為難自己。我們這個時代(1990年出生的人)從小學就在為難自己。為難自己要不要讀英文、學鋼琴、學小提琴、補資優數學等等。大人並不詢問我們小孩是不是有興趣。只是一味地把肥料推砌在我們這些幼苗上,不管我們吸收不吸收得了。國中輕鬆一點的就要補英數、誇張一點的、難過一點的就要補全科班。到了高中,男生好像就是應該要選二三類組(自然組),女生就是應該要選一類組(社會組)。

考了聯考(到了我們的年代已經叫做學測以及指考),選擇科系,又是依照分數落點選擇志願,從來沒有人想過可以考個75級分可以選個65級分的科系,好像就是一定「不能浪費分數」,那有沒有人想過我辛苦賺了75元,為什麼不能只花65元買到我想要的東西(雖然剩下的10元會充公!),但,為什麼一定要全花光才是正確的選擇!!??

選擇了「落點」或是「父母親戚的期望科系」,到頭來才發現自己沒有興趣,在無限的重考與轉學考輪迴中,依舊找不到方向。其實我們最該做的就是從小就要問自己:我喜歡什麼!?而父母最應該做的也是協助孩子往興趣發展。

但往往,似乎所有比我們年紀大的人,都只會跟我們說:跟同學一樣(乖)就好。
「跟別人一樣就好」、「跟別人一起就好」,諸如此類的概念,害人不淺!!!

不知道大家的家庭經濟狀況如何,以我家為例,我有四個姊姊,但是現在基本上,我認為,我所能靠的就是自己(這也是應該的),我父母基本上沒有特別收入,而也沒有特別無憂無慮的孝親費收入(雖然我的姊姊們都很孝順)。所以基本上他們很希望我趕快賺錢。而希望我做直銷達人的媽媽以及希望我一退伍就創業的爸爸,在最近一年來無形之中,給了我很多無形的壓力。我很開心他們要我成長的心。我想快,卻在煩惱很久後,我得出了結論:我只能依照我所接受到的資訊(讀了很多書以及網路的資訊)告訴我自己「慢慢來,比較快」。因為跟父母差了40多歲,我沒有辦法在他們年輕的時候榮耀他們,我只能依照我自己的速度,榮耀我自己。有幸的話,也許也可以加減地榮耀他們。這或許就是我和父母的緣分。但我很滿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狀況,我在我自己的狀況中,找到行走前進的平衡(我也是花了一些時間才找到平衡)。我相信我的朋友一定可以找到他的平衡。

我建議朋友去找有興趣的事情先做!

不過真的要做些自己喜歡做的事來累積金錢與資金,即使再辛苦也沒關係。因為這些經驗,以後將來有一天一定用得到。但如果做些完全沒興趣的事情,或許再辛苦也沒關係,也許金錢也累積到了,但是在某些層面上來說,就是有一點浪費時間與體力。因為跟我們以後要走的路實在扯不上關係。最好都是有好的、快的連結,會更好。我們的心也為更踏實!

不然老實說,在找不到方向的當下,還做些偏離自己認知(興趣以及平時會做的事情)太遠的事,反而會讓自己更加慌張與困惑!!

所以如果是偏差太遠,那就不必了。假設你已經明知哪些東西你完全沒有興趣,那就不用去碰。有一丁點興趣的就可以去試試看!如果把我剛剛說的再說得更明確一點,就是有興趣80%的A和有興趣60%的B,那麼就先優先選擇A去嘗試吧!

往往不可能這麼快就選出來了,所以就是因為選不出來,所以就要靜下心想一下囉。如果還是沒有結果,就靠大量閱讀來找吧!去泡在誠品或是圖書館,看到有興趣的雜誌或是書籍就拿起來翻一翻,沒興趣就看看目錄就算了。有興趣就把它看完。裡面一定會有更細的領域。如果找到有興趣的領域,就再去找那個更細的領域的相關書籍閱讀了解。就可以慢慢透過篩選的過程找到興趣了!以我為例,我看財經書籍,其中,「貨幣」是我找到更加有趣的細項領域。

今天暫時想到這麼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